行業資訊
湖北全省125個國土整治項目吸引社會投資211億元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通訊員高雙武、李昊洋)11月1日從相關會議獲悉,全省125個國土整治項目已吸引社會投資211億元,社會力量正成為湖北國土綜合整治的重要支撐。
我省自2019年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政策以來,各地將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產業倍增、強縣工程、耕地保護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整治項目,成為湖北特色。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284億元,其中社會資本達211億元,共培育特色產業287個,實現多方共贏。
為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省自然資源廳聯合農發行湖北分行、長投集團等構建“政銀企”合作機制,出臺《關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的通知》,形成“財政引導、部門整合、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同時,指導聯投集團聯合8家省屬國企及2家政策性金融機構成立產業聯盟,促成116家投資主體簽約。
我省還推出一系列創新政策,激發社會投資積極性:允許投資主體直接開發利用修復后的國有建設用地;允許利用不超過修復面積3%的土地發展農業、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按比例賦予投資者耕地占補和增減掛鉤指標;修復后的林地、水域可優先開展林權、水權和碳排放權交易。
荊楚大地的綠色嬗變
湖北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紀實

崇湖流域型國土綜合整治后豐收了。

應城市楊河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下王片區增加耕地121畝。

2025年度湖北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服務支點建設現場交流暨業務培訓會現場。

宜昌鴉鵲嶺國土綜合整治后,社會資本投資的一些品牌農產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紛紛駐足品嘗。

2025年度湖北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服務支點建設現場交流暨業務培訓會上發布第二批十大國土整治綜合案例。
深秋的鄂北崗地,收割機的轟鳴聲剛剛停歇,新一輪的土地整治又拉開了序幕。在沙洋縣沈集鎮,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向天際延伸,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景象,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巴掌田”“補丁地”的集中區。
“過去種地,拖拉機拐個彎都要倒好幾把。現在好了,一條壟能從頭開到尾!”正在田間忙碌的種糧大戶王建國擦著汗說。他身后的6500畝耕地,不久前剛剛完成綜合整治,成為全省連片規模最大的高標準農田之一。
這樣的變化,正在荊楚大地的山水林田湖草間悄然發生。截至目前,全省已實施125個整治項目,建設規模達1301萬畝,完成投資284億元,一場關乎國土空間重塑的深刻變革在荊楚大地上演。
破局:從“千瘡百孔”到系統治理
“記憶中的朱湖,完全是另一番模樣。”站在孝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觀景臺上,70多歲的老居民周自橋感慨萬千。幾年前,這里還聚集著10多家小型電子廠和養殖場,污水直排入湖,空氣中常年彌漫著刺鼻氣味。
轉機來自一場“壯士斷腕”的整治。關停搬遷8家企業、50家養殖場,拆除違建和攔水壩,整治河渠236公里,修復濕地5000畝……一系列重拳出擊,讓這片曾經滿目瘡痍的土地重煥生機。如今,3248公頃的濕地保育區內,272種水鳥在此棲息,每年吸引游客超過20萬人次。3萬多畝朱湖糯稻支撐起60多億元孝感米酒產業。
“生態好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也紅火起來了。”在濕地旁經營農家樂的劉老板笑著說,他的店面從最初的3張桌子,擴展到如今可同時接待200人就餐的規模。
在宜昌瑪瑙河流域,整治則呈現出另一種路徑。當地創新“全域+流域”治理模式,將整個流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我們不是簡單地治水,而是統籌推進‘田、水、路、林、產、村’綜合治理。”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大流域規劃+小流域治理”與“F+EPC+O”全生命周期運營模式,流域內耕地碎片化率下降20%,還打造出三叉河魚鱗壩網紅打卡點,以及瑪瑙河“洋紅柑桔”“宜品貢”等特色品牌。
咸安區的林耕置換試點同樣成效顯著。“通過部門聯動,我們實現了‘政策互通、數據共享、成果共認’。”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累計置換的1.78萬畝耕地,不僅優化了耕地布局,更為后續產業發展預留了空間。這一創新做法還登上了央視《焦點訪談》欄目。
天門市岳口鎮的蛻變更是令人驚嘆。曾經污染嚴重的南湖養殖魚場,如今已成為AAA級生態濕地公園,實現了“污水變清水、荒湖變景點”的華麗轉身。同步布局的中小學研學基地與物流倉儲,讓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
自2019年成為繼浙江之后全國第二個以省政府名義發文推進全域整治的省份以來,累計安排項目125個。5個項目入選部典型案例,6次在自然資源部會議交流經驗,探索形成的“12345”湖北經驗正在全國產生示范效應。即:錨定“一個定位”(始終著眼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謀劃推進),貫通“二個機理”(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能、空間治理),構建“三個機制”(“政銀企”合作機制,“省、市、縣”一體推進機制,“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實施“四類整治”(農文旅融合型、工業園區型、流域治理型、產業引導型)、建立“五大體系”(閉環管理體系、制度標準體系、理論研究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統籌政策集成體系),有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創新:從單打獨斗到協同作戰
全域整治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湖北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政銀企"合作機制。
“這個模式讓我們如虎添翼。”正在推進工業園區整治的項目經理李偉深有體會。他負責的項目通過“政府把方向、銀行保資金、企業管建設”的運作模式,成功獲得銀行貸款支持,“有了資金保障,項目推進速度明顯加快。”
數據顯示,通過這種創新機制,全省已累計吸引社會資本投資211億元,政策性銀行發放貸款191億元。資金的活水,為整治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鄂州市梁子湖區梁子鎮,另一種創新模式正在試點。這里試行“政府授權+社會資本市場化運作”模式。“我們流轉了3000畝耕地開展‘稻+漁’‘稻+蝦’生態種養,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了效益最大化。”項目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式成功實現了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優勢互補。
在體制機制上,湖北建立起“省負總責、市級監管、縣級實施”的三級聯動體系。“這就像一套精密的傳動系統,確保各項政策指令能夠順暢地傳導到基層。”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形象地比喻。
最讓基層群眾感受到變化的,是“共建共治共享”機制的推行。在孝昌縣小河鎮,村民自發組建的監督小組每天都會在整治工地巡查。“這是我們自己的家園,當然要親自參與建設。”村民代表老張說。通過投工投勞、參與監督,村民們真正成為了整治工作的主人。在這里,5000余畝農田完成提檔升級,1353.3畝廢棄礦山得到修復,村灣面貌煥然一新。
探索:從千篇一律到因地制宜
湖北地形復雜,各地資源稟賦迥異。如何避免“一刀切”,走出各具特色的整治路徑?
在宣恩縣,答案藏在山水之間。依托“仙山貢水·浪漫宣恩”的文旅品牌,當地將整治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我們不是簡單地進行土地整理,而是把每個項目都當作景點來打造。”縣文旅局負責人介紹,通過聯動仙山貢水、獅子關兩個4A級景區,開發東門關康養旅游區,打造高端民宿集群與森林花海,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荊州市八嶺山鎮則另辟蹊徑。立足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與楚文化資源,當地整合銅嶺崗蔬菜主題公園、恒榮梅園等旅游景點,打造城鄉融合型近郊鄉村休閑旅游帶。“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我們為文旅產業注入了土地要素支撐。”鎮負責人說。
麻城市的做法展現了產業發展的深度。立足“中國菊花之鄉”的產業基礎,當地構建起“研、種、賞、制、銷”的完整菊花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從觀賞到銷售,我們讓每一朵菊花都發揮出最大價值。”產業園區負責人說。建成菊花博物館與自動化加工廠,開發十大系列產品,目前菊花產業已輻射5個鄉鎮1.2萬戶菊農,帶動2100余戶脫貧戶畝均增收1200元。
谷城縣城關鎮的探索同樣值得稱道。依托當地資源稟賦,打造老君山櫻花谷、君山藥谷等特色節點,發展林下中藥材3000余畝,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為縣域鄉村振興提供了"谷城樣板"。
據統計,通過實施差異化的整治策略,全省已成功培育287個特色產業,形成了農文旅融合、工業園區升級、流域治理、產業引導等各具特色的整治模式。
追求:從“中部第一”到“全國示范”
“圍繞支點建設,聚焦七大戰略。我們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新方位,湖北正在謀劃新一輪創新突破。在"十五五"規劃中,緊扣“空間優化、產業導入、城鄉融合”目標,針對鄉村振興、耕地保護、產業集群、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生態修復等重點任務,科學劃定整治區域,制定差異化整治策略,到“十五五”期末,力爭打造300個典型示范片區,實現整治區域內耕地布局更集中、空間結構更優化、土地利用更高效、生態環境更優質。
聚焦耕地保護,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網配套和耕地提質改造工程,探索開展“多田套合”“林耕置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聚焦先進制造空間優化,整理零散工業用地與低效工礦用地,推動功能置換、復合利用及園區整合優化,打造產業協同發展區;聚焦城市更新提質,聚焦城中村、老舊廠區等重點區域,開展低效用地整治盤活,推進生活空間品質升級,打造宜居生活樣板區。聚焦文旅融合資源活化,挖掘歷史文化、傳統村落、自然景觀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生態+旅游”協同,強化荊楚風貌管控,打造特色文旅體驗區。聚焦流域綜合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礦一體化保護修復,綜合利用各類支持政策實現“一舉多得”,打造生態安全屏障區。
未來的整治藍圖已經繪就:在耕地保護方面,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多田套合";在產業空間優化上,重點整理零散工業用地;在城市更新領域,聚焦城中村、老舊廠區改造;在文旅融合方面,強化荊楚風貌管控;在流域治理上,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礦一體化保護修復。
資金保障體系也在創新升級。湖北正在著力構建"財政+社會資本+專項債+基金+產業收益"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整合項目產業收益、土地增值、指標交易等形成資金池,打造"投入—增值—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最引人注目的是積極探索"國土整治+土地儲備"聯動機制的創新。通過打通資源“整治—收儲—供應”全鏈條,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的轉變。
秋陽映照下的荊楚大地,整治的熱潮仍在延續。從江漢平原到鄂西山區,從工業園區到田間地頭,這場關乎未來的綠色變革正在深入推進。累計新增耕地27.24萬畝,騰挪建設用地指標2.05萬畝,這些數字背后,是國土空間格局的深刻重塑,更是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持續激活。
正如一位基層干部所說:“我們要用這一代的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更美的山水、更富饒的土地。”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人們用智慧和汗水,繼續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為全國同類地區的改革發展貢獻著越來越多的“湖北智慧”和“湖北方案”。
從試點示范到全域推進,從“中部第一”到“全國示范”,湖北的全域國土綜合整治之路,正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實。
我省公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第二批十大優秀案例
11月1日剛剛結束的2025年度湖北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服務支點建設現場交流暨業務培訓會上,公布了全省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第二批十大優秀案例,分別是:
宜昌市瑪瑙河流域項目:創新“全域+流域”跨縣域整治路徑,以“大流域規劃+小流域治理”與“F+EPC+O”全生命周期運營模式推進子項目建設,構建“健康、美麗、幸福瑪瑙河”的流域生態經濟帶。
天門市岳口鎮項目:將污染嚴重的南湖養殖魚場改造為AAA級生態濕地公園,實現“污水變清水、荒湖變景點”,同步布局中小學研學基地與物流倉儲,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向賦能。
沙洋縣沈集鎮項目:聚焦耕地碎片化,以“國土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建成6500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改造荒山荒坡、廢棄坑塘為耕地,引入合作社助推智慧農業,憑借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入選2023年度自然資源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典型案例;
通城縣大坪鄉項目:聚焦耕地分散、建設用地低效等痛點,以“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耕地數量質量雙提升”為核心,一方面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守耕地紅線,另一方面實施土地開發與“旱改水”,破解縣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緊張問題,在保障耕地功能前提下,科學盤活土地資源為中醫藥產業園建設預留發展空間,實現“耕地保護”與“產業賦能”協同推進。
宣恩縣珠山鎮項目:依托“仙山貢水·浪漫宣恩”文旅品牌,聯動仙山貢水、獅子關 2個4A級景區輻射效應,開發東門關康養旅游區,打造高端民宿集群與森林花海,推動“一城兩關”核心IP建設。
荊州市荊州區八嶺山鎮項目:立足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與楚文化資源,整合銅嶺崗蔬菜主題公園、恒榮梅園等旅游景點,打造城鄉融合型近郊鄉村休閑旅游帶,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文旅產業注入土地要素支撐。
孝昌縣小河鎮項目:以“群眾主體、微改實治”推進全域整治,完成5000余畝農田提檔升級,用“陡復綠、緩造田、平開發”修復1353.3畝廢棄礦山,激活群眾參與,同步對集中村灣開展綠化美化“微整治”,推動群眾從“要我整”變“我要整”,實現村灣風貌與群眾獲得感雙向提升;
鄂州市梁子湖區梁子鎮項目:創新“政府授權+社會資本市場化運作”模式,引社會資本負責全流程投建運,流轉3000畝耕地開展“稻+漁”“稻+蝦”生態種養,謀劃共享菜園等業態,動員村民投工投勞,帶動村民增收。
麻城市黃土崗鎮項目:依托“中國菊花之鄉”品牌,構建“研、種、賞、制、銷”菊花全產業鏈,建成菊花博物館與自動化加工廠,開發十大系列產品,輻射5個鄉鎮1.2萬戶菊農,帶動2100余戶脫貧戶畝均增收1200元;
谷城縣城關鎮項目:立足區域資源稟賦,打造老君山櫻花谷、君山藥谷等特色節點,發展林下中藥材3000余畝,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全縣中藥材經營主體發展,為縣域鄉村振興提供“谷城樣板”。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