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規劃落地實施|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實施

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六年提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如今,在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實施層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成為重要手段和平臺。特開設“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實施”專欄,約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和參與地方實踐的同志撰寫文章,供交流參考。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等綜合措施,整體推進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理和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等多元目標實現,是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落地的重要抓手。
在戰略上體現宏觀站位,在戰術上體現微觀設計,著眼優化和落實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要以國土空間規劃和已劃定的“三區三線”成果為依據,充分認識國土空間的多宜性特征,明確整治目標、任務、項目安排、空間布局和實施時序等,提升國土空間的功能與價值。
——推進“三位一體”的農用地整理,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應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增加耕地數量,提升耕地的集中連片度;通過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現有耕地質量;發展綠色農業,推廣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開展以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布局優化為主題的建設用地整理,促進鄉村振興。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提升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約化水平;統籌農民住宅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用地,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
——推進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增強鄉村空間安全韌性,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識別關鍵生態節點,優化生態用地布局,同時要提高防御自然災害能力。
——注重挖掘當地農耕文明元素和鄉村風貌特色。保留鄉村特色和田園風光,保持鄉村自然景觀,傳承農耕文化和歷史文化。
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縣、鄉(鎮)主體功能定位,差異化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產品主產區,應結合農業生產布局優化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農用地集中連片整治、質量提升和生態化改造,重在提升區域農產品供給能力;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分水源涵養、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服務功能,穩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城市化地區,重點推進盤活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此外,對于疊加功能區,如資源能源富集區、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邊疆地區,也應結合實際設計差異化的土地綜合整治方案,強化區域主體功能定位。
結合各地自然地理格局、資源生態環境本底、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等特征,遵從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內在規律,有重點、有針對性差異化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我國國土遼闊,不同區域的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方式各有特點。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生態脆弱,水資源匱乏,土地整治要充分考慮水資源在區域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東北地區,應關注黑土地可持續利用,夯實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基礎地位,發揮東北森林帶的生態屏障作用;華北地區,關注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匹配問題,推動地下水超采嚴重地區土地整治;華東地區,重點關注局部地區的水體污染問題,治理湖泊富營養化;華中地區,應注重提升糧食主產區優質耕地的生產能力;華南地區,關注南方丘陵山地帶生態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西南地區,保護高原湖泊和高原生物多樣性,推進石漠化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青藏高原,關注大江大河源頭的草原退化等問題,強化水源涵養功能。來源 i自然
(作者賈克敬系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研究員)
新媒體編輯:閻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